《剑门道中遇微雨》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,作于作者由陕西南郑前线被贬四川成都途径剑门关时。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,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、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,再接以&濒诲辩耻辞;此身合是诗人未&谤诲辩耻辞;自问,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&濒诲辩耻辞;细雨骑驴入剑门&谤诲辩耻辞;,形象逼真,耐人寻味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。全诗别出心裁,构思新颖,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、衷情难诉的情怀。
1、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带拼音版
jiàn mén dào zhōng yù wēi yǔ
剑门道中遇微雨
sòng dài:lù yóu
宋代:陆游
yī shàng zhēng chén zá jiǔ hén , yuǎn yóu wú chù bù xiāo hún 。
衣上征尘杂酒痕,远游无处不销魂。
cǐ shēn hé shì shī rén wèi ? xì yǔ qí lǘ rù jiàn mén 。
此身合是诗人未?细雨骑驴入剑门。
2、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翻译
译文
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,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。
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?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?
注释
剑门: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。据《大清一统志》:&濒诲辩耻辞;四川保宁府: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。其山削壁中断,两崖相嵌,如门之辟,如剑之植,故又名剑门山。&谤诲辩耻辞;
征尘: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。
销魂: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,神情恍惚。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。
合:应该。未:表示发问。
最后二句:典出南宋尤袤《全唐诗话》:&濒诲辩耻辞;(唐昭宗时)相国郑綮,善诗。或曰:&濒蝉辩耻辞;相国近为新诗否?&谤蝉辩耻辞;对曰:&濒蝉辩耻辞;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,此何以得之?&谤诲辩耻辞;
3、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赏析
赏析
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,诗情画意,十分动人。
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,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、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,再接以&濒诲辩耻辞;此身合是诗人未&谤诲辩耻辞;自问,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&濒诲辩耻辞;细雨骑驴入剑门&谤诲辩耻辞;,形象逼真,耐人寻味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。全诗别出心裁,构思新颖,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、衷情难诉的情怀。
作者先写&濒诲辩耻辞;衣上征尘杂酒痕,远游无处不销魂&谤诲辩耻辞;。陆游晚年说过:&濒诲辩耻辞;叁十年间行万里,不论南北怯登楼&谤诲辩耻辞;(《秋晚思梁益旧游》)。梁即南郑,益即成都。实际上以前的奔走,也在&濒诲辩耻辞;万里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远游&谤诲辩耻辞;之内。这样长期奔走,自然衣上沾满尘土;而&濒诲辩耻辞;国仇未报&谤诲辩耻辞;,壮志难酬,&濒诲辩耻辞;兴来买尽市桥酒&丑别濒濒颈辫;&丑别濒濒颈辫;如钜野受黄河顿&谤诲辩耻辞;(《长歌行》),故&濒诲辩耻辞;衣上征尘&谤诲辩耻辞;之外,又杂有&濒诲辩耻辞;酒痕&谤诲辩耻辞;。&濒诲辩耻辞;征尘杂酒痕&谤诲辩耻辞;是壮志未酬,处处伤心(&濒诲辩耻辞;无处不销魂&谤诲辩耻辞;)的结果,也是&濒诲辩耻辞;志士凄凉闲处老&谤诲辩耻辞;的写照。&濒诲辩耻辞;远游无处不销魂&谤诲辩耻辞;的&濒诲辩耻辞;无处不&谤诲辩耻辞;(即&濒诲辩耻辞;处处&谤诲辩耻辞;),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,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,甚至更侧重于剑门。这就是说:他&濒诲辩耻辞;远游&谤诲辩耻辞;而&濒诲辩耻辞;过剑门&谤诲辩耻辞;时,&濒诲辩耻辞;衣上征尘杂酒痕&谤诲辩耻辞;,心中又一次黯然&濒诲辩耻辞;销魂&谤诲辩耻辞;。
引起&濒诲辩耻辞;销魂&谤诲辩耻辞;的,还是由于秋冬之际,&濒诲辩耻辞;细雨&谤诲辩耻辞;蒙蒙,不是&濒诲辩耻辞;铁马渡河&谤诲辩耻辞;(《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》),而是骑驴回蜀。就&濒诲辩耻辞;亘古男儿一放翁&谤诲辩耻辞;(梁启超《读陆放翁集》)来说,他不能不感到伤心。当然,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。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,就是一个佳话。李白、杜甫、贾岛、郑棨都有&濒诲辩耻辞;骑驴&谤诲辩耻辞;的诗句或故事,而李白是蜀人,杜甫、高适、岑参、韦庄都曾入蜀,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,写下了&濒诲辩耻辞;千水千山得得来&谤诲辩耻辞;的名句,更为人们所熟知。所以骑驴与入蜀,自然容易想到&濒诲辩耻辞;诗人&谤诲辩耻辞;。于是,作者自问:&濒诲辩耻辞;我难道只该(合)是一个诗人吗?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,而不是过那&濒蝉辩耻辞;铁马秋风大散关&谤蝉辩耻辞;的战地生活呢?&谤诲辩耻辞;不图个人的安逸,不恋都市的繁华,他只是&濒诲辩耻辞;百无聊赖以诗鸣&谤诲辩耻辞;(梁启超语),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,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。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;也只有这样解释,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,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。
这就是说,作者因&濒诲辩耻辞;无处不销魂&谤诲辩耻辞;而黯然神伤,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。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,自幼志在恢复中原,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。然而报国无门,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,过上一段&濒诲辩耻辞;铁马秋风&谤诲辩耻辞;的军旅生活,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,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。这使作者很难甘心。所以,&濒诲辩耻辞;此身合是诗人未&谤诲辩耻辞;,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,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、自叹。如果不是故作诙谐,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。作者怀才不遇,报国无门,衷情难诉,壮志难酬,因此在抑郁中自嘲,在沉痛中调侃自己。
一般地说,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:&濒诲辩耻辞;细雨&谤诲辩耻辞;一句为第一句,接以&濒诲辩耻辞;衣上&谤诲辩耻辞;句,但这样一来,便平弱而无味了。诗人把&濒诲辩耻辞;衣上&谤诲辩耻辞;句写在开头,突出了人物形象,接以第二句,把数十年间、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,概括于七字之中,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。再接以&濒诲辩耻辞;此身合是诗人未&谤诲辩耻辞;,既自问,也引起读者思索,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&濒诲辩耻辞;细雨骑驴入剑门&谤诲辩耻辞;,形象逼真,耐人寻味,正如前人所言,&濒诲辩耻辞;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。&谤诲辩耻辞;但真正的&濒诲辩耻辞;功夫&谤诲辩耻辞;仍在&濒诲辩耻辞;诗外&谤诲辩耻辞;(《示子遹》)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公元1172年(南宋孝宗乾道八年)冬。当时,陆游由南郑(今陕西汉中)前线调回成都(今属四川)。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,由战地到大都市,是去危就安、去劳就逸。所以他在南郑往成都途经四川剑阁剑门关时写下这首诗。
陆游
陆游(1125&尘诲补蝉丑;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。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着名诗人。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,高宗时应礼部试,为秦桧所黜。孝宗时赐进士出身。中年入蜀,投身军旅生活,官至宝章阁待制。晚年退居家乡。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,内容极为丰富。着有《剑南诗稿》、《渭南文集》、《南唐书》、《老学庵笔记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