萌娃读“白日依山尽”后提个问题,难住学霸爸爸,王之涣写错了?
作为一个一线语文老师,笔者最怕的就是学生们“较真”。
一般来说,他们提的问题我都能很快答得出来,但当他们问到下面这些问题时,笔者就要好好查查资料了:
李白成天不工作,为什么还那么有钱;
孟浩然真的是贪吃海鲜而死的吗;
李清照为何那么爱喝酒……
但这些,还不是孩子们能想到的最难答的问题。近日,有一位学霸家长跟笔者说了一件趣事,他是当真被儿子难住了。
他家萌娃7岁多,平时很爱古诗词,理科研究生毕业的爸爸便经常教他读。
结果孩子读到“白日依山尽”时,突然提了个问题,硬是把他给难住了。孩子问:“夕阳都是红色的,怎么可能是白日,王之涣写错了吧!”
其实对于这个问题,还真不是这个孩子调皮挑刺,很多人都不懂。笔者上课时,不止一次遇到学生们问这个问题。多年前,也曾有诗迷和学者很严肃地讨论过此事。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:
《登鹳雀楼》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王之涣的作品遗失得很严重,目前仅有6首存世,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千古名作的《凉州词二首》、《送别》和这首《登鹳雀楼》。
这首诗之所以牛,就在于其笔下自有千钧之势。诗人仅用了20个字,就把山河的磅礴之气写得淋漓尽致。
那么诗中的“白日”到底是何意呢?目前多数诗迷认为,王之涣并没有写错,这两个字共有3种理解方式:
第一种,部分诗迷认为白日是特指太阳,不分夕阳和朝阳。虽然从“依山尽”这3个字来看,王之涣此诗写的应该是傍晚之景,但这“白日”二字却是固定用法,仅仅只表示太阳。
宋玉在《九辩》里就曾写过:白日晼晚其将入兮,明月销铄而减毁。宋玉写的“白日”也是指太阳,并没有写成红日,但他写的景色很明显是夕阳落山时。
既然宋玉之前早就这样用过,那王之涣当然也能这样写。
第二种,部分诗迷表示夕阳也有泛白的时候,比如在一些湿气较重的地区,经常能看到白色的夕阳。
鹳雀楼本就在黄河岸边,正是因为黄河水奔腾,水气上升,所以太阳看上去才会是白日。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,王之涣确实就太牛了,用这两个字把水气和太阳都写了进去。
第叁种,还有大量诗迷认为“白日”根本不是指夕阳,而是中午的太阳,他们认为这首诗没有任何字眼能证明王之涣是傍晚登楼的。
包括“依山尽”这3个字,也并非指太阳落山,而是指视线的尽头。如果按这种理解,那王之涣就是站在楼上,看着白日依山的美景,越往前看越没有尽头。
看不尽的是山,和白日没有关系,这样理解与后一句“欲穷千里目”正好相呼应。
在笔者看来,这3种理解方式都是说得通的,都没有任何问题。如果改成了“红日”,全诗的整体色调无疑就发生了改变,诗境是受到了破坏的。
可能有读者会觉得,纠结这一两个字有意思吗?笔者想说:真的有必要。
古典诗词的每一个字句,都是诗人们推敲了许久后才定下来的,所以贾岛才会说他写诗是:两句叁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王之涣此诗之所以成为经典,就是因为一字不可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