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艳芳,1963年出生于香港,中国香港女歌手和演员。她是香港粤语流行乐坛辉煌鼎盛时期的天皇巨星及标志性人物。梅艳芳的影响力不只在演艺界,她更代表了整个香港及华人社会。
梅艳芳从小家境贫寒,四岁就开始了演唱生涯登台演出。
1982年,她以一曲《风的季节》,夺得第一届香港新秀歌唱大赛冠军,之后推出了第一张专辑,正式踏入歌坛。
梅艳芳有着华语乐坛少有的女低音,且舞台衣着华丽大胆,风格千变万化,因此被喻为,“百变梅艳芳”。
1985-1989年,梅艳芳连续五年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,“最受欢迎女歌星”奖。并于1989年夺得“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”。被誉为“乐坛女王”,奠定了其巨星地位。
1998年,35岁的梅艳芳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奖项,“金针奖”,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。1999年,梅艳芳受邀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。
梅艳芳在电影事业的表现同样突出,演出角色十分多元化,获奖无数。
1984年她凭《缘分》一片,获得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。
1987年主演的电影《胭脂扣》,同时获得台湾金马奖、香港电影金像奖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殊荣,她是第一位能夺得,“歌后”、“天后”及“影后”的香港女艺人。
此后她又多次提名,台湾金马奖“最佳女主角”,和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。
1993年,梅艳芳与成龙等人发起成立了香港演艺人协会。2001年12月27日,梅艳芳正式出任第五届理事会会长,成为该协会首位女会长。
同时,梅艳芳一生更致力慈善公益,个人累计捐款超过千万元,发起过多次大型慈善活动,为世界各地华人带来支持和鼓舞。
2002年,美国加州州长颁发给梅艳芳,“杰出慈善艺人”荣誉奖项。
2003年,“非典”时期,身患癌症的梅艳芳对外界隐瞒病情,倾力联络各界人士,组织演艺界明星发起“慈善音乐会 ”,筹得两千三百万元善款,使遭受“非典”肆虐的家庭得以受惠。
梅艳芳则因此获得由香港电台及《明报》合颁的,“抗厂础搁厂杰出奖“。
1993年梅艳芳成立了自己的,《梅艳芳“四海一心”慈善基金》,之后依靠既有资金和歌迷、友人的捐赠,继续为社会募集善款,至今仍在造福社会。
梅艳芳一生重情重义,珍惜朋友,她在娱乐圈里是公认的豪爽与仗义。因此被尊称为演艺界的“大姐大”。
然而又有一些不幸随之而来,梅艳芳有癌症家族史,其两位哥哥和姐姐都死于癌症!
而她在37岁时也被诊断出罹患子宫颈癌,那时候只属初期阶段,若接受局部组织切除,治愈率几近百分之百,但她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就医,以致病情恶化。
她坚信“这场仗我一定打赢!”2003年梅艳芳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,仍旧连续开办8场演唱会,并在演唱会上穿上婚纱,完成了“嫁给舞台”的心愿。
11月15日,是梅艳芳最后一场演唱会,在唱完最后一首《夕阳之歌》,梅艳芳穿着洁白的婚纱一步步走上台阶,跟歌迷挥手告别。
2003年12月30日2时50分,梅艳芳因宫颈癌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,年仅40岁。
2004年1月12日于香港殡仪馆出殡,治丧委员会以,《别矣,香港的女儿!》为题刊登讣闻,有上万市民参与送别,单香港艺人参加的人数就有600多人,数万名影迷歌迷泪洒当场。
刘德华、刘培基、梁朝伟、杨紫琼等八位生前好友为其扶灵。
杨紫琼更是打破女性不扶灵的传统,为梅艳芳扶灵送行,可见姐妹情谊深厚。梅艳芳的外甥和谢霆锋捧着梅艳芳的遗照送阿梅最后一程。
2009年经“世界纪录协会”评定,梅艳芳以全球个人演唱会总计292场,当选“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”。
2013年12月30日,为纪念梅艳芳离世十年而举行的,《梅艳芳·拾·思念·音乐会》万人瞩目,由她的亲密好友张学友和曾志伟发起策划。
一众生前好友,成龙、谭咏麟、梁朝伟、刘德华、张曼玉等均身穿黑衣出席并致辞。人人都面带悲伤,曾志伟和刘德华在致辞时不禁落泪,音乐会善款全部捐助“儿童癌病基金”。
2014年7月18日,梅艳芳铜像竖立在香港星光大道上。底座刻有刘德华题写的,“香港女儿梅艳芳”几字。这是继李小龙铜像后,香港星光大道竖立的第二座人物铜像。
2018年7月11日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出版的,“小行星通告”,新增了45颗中文小行星,其中1颗命名为“梅艳芳小行星”。
2018年11月,香港导演高志森应梅艳芳歌迷组织邀请,执导梅艳芳逝世15周年纪念电影,《拾芳》,根据五位梅艳芳歌迷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。
此片于《第14届中美电影节》获颁发“年度最佳导演奖”殊荣,高志森领奖并表示:“谨以此奖项献给梅艳芳"!